查看原文
其他

您的孩子,我的学生,我们一起“织网”保护丨一周精读



今的学生真的越来越脆弱了吗?2020年9月17日,武汉市江夏一中,一学生因玩扑克被请家长。在视频中我们只看到母亲恨铁不成钢,伸手打了两个耳光后离开,孩子原地默立了两分钟,突然爬上栏杆,一跃而下。

随着时间推移,会由热议慢慢淡化,但我们应该始终关注事件给教育带来的深层反思,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,我们——家长、老师、学校能做的还有多少?这才是最终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的不二之法。


事件背后:他可能只是“想把命还给你”


作者 | 拾遗君
来源 |  拾遗《14岁男孩跳楼身亡:我现在把命还给你》

“你不是给了我命吗,我现在还给你。”小孩自杀,有一部分,是报复。跳下去的一刻,他是知道会伤害父母的,但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,用自己的命,来换父母的痛哭流涕。

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?

因为很多父母从小就把孩子当附属品,当成自己的私有财物,他们最喜欢对孩子说这样的话:

 “你是我生的,你的命都是我的。”
“你的命都是我的,你有什么权利说不?”
“我生了你给了你生命,你就该报答我。”
“你的命都是我给的,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。”

只要遇到孩子反抗,他们就会甩出两句:

“我是你爸。”“我是你妈。”

这两句话隐藏的潜台词就是:我是你的主人,你唯一要做的事情,就是听话。


爱与管教,并不是两条平行线


作者 | 米饭
来源 |  少年商学院《14岁男生被母亲当众扇耳光后跳楼,超高分剧集揭露羞辱式教育对孩子的危害》

父母作为孩子的引路人,爱和管教从来都不矛盾,让孩子感受到管教背后是父母的爱,而非只有惩罚。在严格要求孩子时,表达自己的爱其实很简单,在孩子取得好成绩或完成某项工作时,给予恰当的赞美和肯定;当孩子心情不好时,仔细倾听孩子的诉苦,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安慰;当孩子需要拥抱时,张开双臂抱一抱孩子就好……爱和管教不是“平行线”,而是可以兼容的。



家长沟通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反应


作者 | 李松蔚
来源 |  李松蔚《少年跳楼让人痛心,然后呢?》

父母常常误以为:我讲的话有道理,孩子就要听。但规律并非如此,规律是,你讲话的态度好,孩子才愿意听。这个错位导致太多悲剧了。

遇到孩子不听话,父母就很愤怒:我说的那么有道理,你怎么听不懂呢?他们的态度就变得更差……而理解了沟通的规律,一部分人就会反应过来,建立一个新的——也是最有效的——思维习惯:沟通无用的时候,哪怕从功利角度看,也要把态度变好一点,这才有用。

另一个沟通措施就是让孩子理解父母身上发生了什么。这就是说,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针对孩子的科普,讲一讲大人是怎么回事:你的父母不是完人,他们可能会失控。如果他们在某个瞬间变得暴怒,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事,主要因为他们自己身上有伤(比如从你某一次的考试成绩上,看到了他们从小到大以来对自己的失望),他们被戳到伤口的反应就是冲着你暴跳如雷。虽然让你感到不舒服,但那是大人的问题,不要因为大人的问题否定你自己的价值。

这些教育的目的,不是为了教孩子体谅父母。只是让孩子在面对父母的极端情绪时,保持一点心理距离,不至于把自己卷进去,误以为一切都是“冲着我”。这也许就能救人一命。


从教书育人的专业方面想办法,这样的悲剧应该能减少



作者 | 徐海娜
来源 |  另一片星空《减少学生跳楼悲剧,从提升教育专业度入手》,首发于英国《金融时报》FT中文网

前述事件中,孩子遭受家长暴力之后,此时如果老师有一定的专业敏感,就会立即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。任何一个专业都讲求专业敏感性,就是说在你的专业领域,你应该比一般人更敏锐地捕捉到关键信息。有一定专业敏感性的老师,第一时间就应该想到被公开打耳光,尊严受创的学生,此时是多么需要心理支援和干预。

如何与家长合作,怎样的家校合作,才能教育好孩子,更是专业之中的专业。通常在中国香港的和新加坡的学校,都有社工、教育心理学家或心理咨询师等驻校,违规学生也会是他们的重点关注对象。当学生有重大违规行为发生时,老师会和家长商量,约好时间开会,各自把问题和关注点提出来,了解双方的想法,再共同制定帮助违规学生改变和进步的计划。

台湾有位著名的网名为“神老师”的小学老师沈雅琪,在基隆市长乐国小任教超过二十年。有一次,她发现,班上有位学生,只要老师在他的家校联络簿上指出孩子的问题,孩子回家就会挨打。发现后,她便要求家长不打孩子,同时改变写联络簿的方式,总是写今天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错,随后孩子也真的改善了很多。这是真正致力于帮助孩子乃至他的家庭成长的好老师。

所谓好老师,不是说人品好,而是讲求教育的专业性。他们会时时检讨自己的工作,想尽办法去改进。


留心观察学生的变化,靠及时发现信号是远远不够

作者 | 吴丽玮
来源 |  三联生活周刊《教育丨武汉少年坠楼背后:孩子尊严何时被重视?》

美国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Jeff Yalden说,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很简单,其实就是陪伴。“孩子只想知道两个问题:我能信任你吗?你真的关心我吗?”

Brittni Darras,一位高中老师,刚当上老师的第一年就经历了班里一个男生的自杀。“我非常震惊,在过去9个月里,我几乎天天都能看到他,为什么我没能发现那些不太对劲的迹象。他是不是变得沉默了?是不是不怎么跟朋友交往了?是不是情绪变得很差?”她在TED演讲时说道。

她开始留心观察学生的变化,直到三年后,班上又有一个女孩自杀后被救下来,她才恍然大悟,想靠及时发现信号是远远不够的。“我根本没有发现她有任何的自杀倾向。学习努力、非常聪明,而且非常友善,我一直都认为她是个快乐的姑娘。”

Brittni Darras决定给这个女学生写一封信,告诉她其实她有很多优点。就是这封信给了女孩很大的帮助。她告诉老师,从来没想到有人会这样赞美她,有人会因为她的离开而想念她。

这也让Brittni Darras第一次意识到,老师的爱和支持对学生来说是无比重要的,与其被动观察,不如主动告诉他们,老师非常关心他们,每一个人的闪光点都能被看到。

于是她花了两个月的时间,给130多个学生每人写了一封信,称赞他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特质,让孩子感受到被肯定的力量。

能像这个美国高中老师一样,去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,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但我们需要先解决的一个问题是:究竟能不能把事件中的男孩当成一个有尊严有感情的“人”来看。打人就应该被制止,挨打的人应该得到关心和安慰。哪怕只有一个人,哪怕只是过去问一句“你还好吗”,结果都不至于此。


改变家校合作的形态

作者 | 马骉
来源 |  “战略与品牌峰会”现场演讲认识你的学生:校长专业化治校的首要能力

“家长会”,这个一直被沿用的家校沟通和合作的方式,很少有人去反思,其实这个方式意味着学校强势,家长弱势,学校主动,家长被动,强调的是学校单向度的讲解、布置和要求,长期以来家长已经习惯被召唤、被布置、被听取。

对此,我们学校作了深刻的反省和重新的定位,提出了“家校面议会”的概念,它体现的是家校关系是利益共同体,强调家校的平等关系,明确的是家校互助的责任。

“面议会”主要是就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,需要家校双方坐下来,在学校的专业引领下作充分的沟通和分析,实质上它是个家校合作的商议平台,共享平台和决策平台,它体现家校合作的新机制、新形式和新途径。


学校、家长、同伴、社区及公益组织、医院,共同编织一个充满温暖呵护的网


作者 | 刘泱
来源 |  新校长传媒《学生轻生事件频出,学校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是时候升级了》

学校:
设置训练有素的精神卫生人员和明确的政策和程序、成立危机应对小组,以识别和干预有自杀行为危险的学生。

把对孩子的心理测评结果以及风险推测,及时完整地提供给父母,以得到更多的安全支持。

发现有潜在自杀风险的学生,专职心理教师建立特别干预工作档案,做好详细判断、分析、辅导干预过程记录材料;必要时请有心理治疗干预特长的专家进行指导或转介到医院。

家长:
父母是孩子自杀风险评估的关键成员,心理健康史,家庭动态,最近的创伤事件和以前的自杀行为,这些都是风险评估的关键信息。

在接到学校通知其子女有自杀风险并提供转介信息后,父母有责任为子女寻求心理健康援助。

同伴:
如果同伴给予自杀倾向者以正面的积极影响,会降低自杀机率;同时,学校及家长应该开通更多的渠道,让同伴及时反馈发现的倾向信息,如果再建立起一些自杀行为干预的学生社团效果会更积极。

社区及社会组织:
在美国实施的自杀干预体系中特意有这样的描述,“上课时间以外也可能发生自杀思维和行为。因此,应提前确定对24小时社区服务的推荐选项。最好从主要照顾者那里获得释放,以促进学校和社区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,并且强烈建议学校与机构联系以共享关键信息。学区有义务向非专有机构推荐或提供按比例收费的机构。”

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在与学校的对接比较多的是心理咨询机构、一些大学的教研结构,在自杀倾向评估风险的个体服务中作用尤其明显。

医院:
很多时候学校只能拿到医院的诊断书,但具体情况怎么样、需要哪些具体的干预措施,学校与医院并未形成信息共享。

学校心理教师建议:家长作为中间沟通的桥梁,如实向学校说明医院的诊断和医院对学校的干预建议,家长——学校——医院这个过程形成互补和递进流程,让安全防护做到完整。

人与人共建的社会,让我们编织一个充满温暖的,呵护的网,保护那些脆弱的年轻心灵和初绽的生命之花。


致力于可实践的生命教育


作者 | 张文质
来源 |  张文质《可实践的生命教育》

我们现在思考教育,不能只停留在对现象的思考上,而要看到这个现象是怎么形成的,要回到原点。

所谓回到原点,其实就是回到生命本身,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,回到教育应该有的生命立场。教育应该去成全人的幸福的可能性,这就是教育的原点。

对教师而言,只要你充分地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尊严,你所做的工作就是生命教育。把人当成人,无论在什么样的处境里,都愿意以建设者的态度面对学生的问题。

对待学生的错误,对待学生的叛逆,对待学生的挑衅;不为了所谓的成效,不为了所谓的高效,就轻易地牺牲学生的人格。这才是真正的教育。

一位台湾的校长告诉我,他们学校后面原来有一个农贸市场,那里的水会流到学校来,很多野草野花都因此生长起来,学生们观察发现蝴蝶们最喜欢一种花,后来学校就遍植这种花,到了春天满校园都是蝴蝶,他开了一门课程——蝴蝶课程,全校共修这门课程。

学校的围墙拆掉了,原来一棵在围墙外面的树因此变成了学校的树,于是又开了一门大树的课程,让所有的孩子学习。

学校后边的菜市场有很多菜叶子被遗弃了,孩子们把它捡回来洗干净,学校又开了一门扎染课程。

我认为,这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,这才是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,回到生活的可实践的生命教育。一个校长,一个老师,如果能够执守这种人性的、温暖的真善美,这一切就能成为学校最好的风景,也会让学校中发生的某些行为成为孩子一生难忘的记忆。所有的孩子,不论走出多远,当他回过去看,他所得到的那种感染、鼓励,那些人与人之间美好的互动,都能成为他一生的养分。


责编 | 田佩

2594889720@qq.com

• 学校治理共同体:让“涌现”成为常态

• 八部委“办学活力若干意见”刷爆朋友圈,如何落地?专家解析“行动指南”

• 孩子的幸福,是从正确维系友情开始的

▼ 点击 阅读原文 ,下载「新学习APP选座报名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